早在20世紀70年代,西施佳雅便已經名聲遠揚,但真正將其推上頂峰的是羅伯特·帕克——他給1985年的西施佳雅打出了100分。
|
|
|
|
1943年,Mario Incisa della Rocchetta侯爵和意大利葡萄酒之父Giacomo Tachis聯手創造出了西施佳雅。起初,西施佳雅僅供酒莊內部飲用。1968年,在親友們的鼓舞下,Mario決定將西施佳雅正式公開發售。
60年代,Mario曾讓侄子Piero Antinori負責西施佳雅的銷售業務。到了1983年,Mario侯爵過世,西施佳雅的市場拓展和銷售業務交由Mario的兒子Nicolo負責Giacomo Tachis也在2011年被Decanter評為年度人物。
|
|
酒莊一共有三片葡萄園。最早種植的葡萄園Castiglioncello海拔340米,占地面積僅有1.5公頃。Sassicaia di Scotto種植于1985年,占地13公頃,海拔80米,土壤組成為碎砂石和粘土。再往上走便是占地16公頃的Aianova園,土壤擁有良好的排水性。Aianova園的歷史與Sassicaia di Sotto相仿。
在這三座葡萄園里,種植比例約為70%赤霞珠,30%品麗珠。酒莊認為品麗珠可以賦予葡萄酒更細膩的表現和更出色的陳年潛力。20世紀90年代后期,因為卓越的品質和獨具一格的特色,西施佳雅獲得了屬于自己的法定產區頭銜:Bolgheri-Sassicaia DOC (意大利唯一一個擁有自己DOC產區的酒莊)。
|
|

|

|
20世紀80年代中期,托斯卡拉產區的釀酒技術得到了迅速提升,釀出來的酒不再是可以“當水喝”的粗糙風格。不滿于基安蒂產區當時保守過時的法律,許多位于基安蒂及其周邊的酒莊都開始釀造波爾多風格的葡萄酒,或是將赤霞珠和桑嬌維塞進行混釀,這便是后來大名鼎鼎的“超級托斯卡納(SuperTuscans)”。而西施佳雅是這場風潮的始祖與標桿。
|
|
三個葡萄園采收的葡萄被分開破碎,并在獨立的不銹鋼桶中進行約兩周的發酵,發酵溫度通常在30攝氏度左右,完成調配的葡萄酒在桶中陳年22個月(木桶為30%新桶,其中法國橡木桶比例60%,斯拉夫橡木桶為40%)。如今,所有橡木桶都被換成了法桶,但新桶的比例維持不變。
|
|

|

|
西施佳雅的成功也因此鼓舞了許多意大利新派葡萄酒接踵而至,法國頂級紅酒不再一家獨大,繼西施佳雅之后越來越多的后來者也爭相挑戰法國頂級紅酒。西施佳雅酒的創業之路被認為是意大利酒在下個世紀的“出路”,其重要性與前瞻性已不容置疑。正因為如此,有人也將西施佳雅稱為是引導意大利酒走向現代化的“意國酒王”。
|
|